我在夏日,讀着詩人鄭明析秋夜裡的吟唱。
初秋深夜,眾人離席散去,松樹下,石椅上,詩人獨坐。我跟蟋蟀、螽斯一 起唱歌/吟唱了人生/吟唱了天也吟唱了地/為了只讓創造天地萬物的神聽見/我在深夜裡吟唱(註一)這是詩人之前拼命禱告,與神、聖靈約定之事,說我回故鄉後/日日夜夜都會通宵達旦/因此/我今天也邊走邊與神對話/時間已過子時來到凌晨/初秋之夜正走向清晨哪(註二),通宵達旦是為了做該做之事,走該走之路,雖是與神同行/要走到哪卻是未定(註三)。再回到與神一起親手打造的地方,初秋罕見的颱風引起詩人的揣想,稀鬆平常的雨聲聽起來也特別甜蜜可愛,故鄉的夜晚寧靜無聲,卻有著過去從未發現的美好,因為這是過去所苦苦等待的日與夜啊! 終於實現,終於相遇。
為了與此時相遇,詩人如此生活了。眼前患難風暴不斷迎面襲來,若直立行走就會撞到頭,若蹲著走會遭受敵人射擊而死,那就趴下吧/回想嬰兒時期/爬行前進吧//即使辛苦/仍要行走/生命路(註四)。在詩集的Part 3,收錄了多首2017年到2018年2月的作品,是詩人離開監禁之地的前一年所作。我如此生活了、我該走的路、進退兩難、我不會跟你走、筆尖兩千里、做事的滋味、愛仇敵吧、終究會得勝、已定之日、痛苦的詩想、歲月雖慢也快,一首接著一首的詩作中,詩人的身影一幕幕掠過,只要代入自身生活中類似的經驗,就能稍微理解這些詩作背後的艱辛與不易,我若沒有像這樣/ 經歷千辛萬苦/腦中還能/湧現這詩想嗎//詩與痛苦並存/人生也是如此(註五)。
但三千九百五十日(註六),漫長的監禁歲月並未摧折詩人的心志,精神、想法如同刀刃/藉由實踐磨利之後/要展開 / 人生的戰鬥/生活的戰鬥/每日的戰鬥(註七)。更提升了想法的高度,所以能如此生活。想法的高度若很低/眼中所見事物便多又多/想去之處也多又多/我提升想法的高度/所以眼前只有一條/通往天的道路(註八)。這條路上不管是孤身一人,還是會出現一起前行的同伴,都是詩人該走之路,走的人相當稀少/該走的路極遠/一直走下去/並定會遇見天使/也會遇見神、聖靈和主吧。(註九)走著走著,詩人迎接到了人生的秋天,來到人生最後的山峰。毋須再攀爬了/這似乎是最後的山峰/攻頂之後/哪怕蜷縮著身子/也要好好睡個覺(註十)我正慶幸著詩人能享受這安詳靜謐的初秋深夜,詩人隨即說現在/我要唱著歌出發了(註十一)究竟要這般努力拚搏到什麼時候,才能好好歇息呢? 人要活命/必須呼吸/如此一般/天命之人/也要做到/離世為止(註十二),原來如此,理當如此,詩人直白的詩句,在這喧嘩擾嚷的人世間,安頓了我的心。
讀著這篇文章的你,或許此時正值人生的春末、盛夏,為了苦苦等待的日與夜,在生活中奮力打拼;或許已遇見了秋日,正思索著該如何吟唱屬於自己的人生詩篇? 願你在展開書頁時,能與詩人相遇,聆聽著他的吟唱, 生活中看似紛亂的種種,便有了明確的答案與方向。
以下摘錄自靈感的詩8,"相遇",作者鄭明析,翻譯李潔如、鄭語光,插畫主惠善,明人出版社,2022年6月
註一、註二:等待的夜晚,P.51.51
註三:要走到哪兒,P.46
註四:即使辛苦仍要行走生命路,P.84
註五:痛苦的詩想,P.114
註六:戰鬥者擅於搏鬥,P.107
註七:已定之日,P.113
註八:提升想法的高度吧,P.122
註九:我該走的路,P.86
註十、註十一:最後的山峰,P.76
註十二:離世為止,P.67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