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|
前幾個月,Chonhan開始上一個coaching的課程,目前似乎進入實習階段,就在臉書上發表了心得,順便問問有沒有朋友需要coaching。我認真地讀了Chonhan的po文,發現文中所描述的內容跟薩提爾有異曲同工之妙,於是決定跟Chonhan約個時間談談。之前讀了些薩提爾相關的書籍,但從來沒有真正地跟人如此對話過,因此比起想解決什麼問題,我更想體驗一下那樣對話的真實情境。
但Chonhan說最好有一個想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,於是我想到在教學現場,有時會碰到"無法對焦"的學生,有時是聽不懂教師的提問,有時是因為不同文化背景而有不同的邏輯,有時是思考模式有異,總之學生常答非所問,卻認為自己的回答沒有問題。我們就這個問題展開對話,本業是軟體工程師的Chonhan,提問時語氣讓人有些"人機對話"的感覺,不過他總是能在我的敘述之中歸納出核心重點,提問每每導入更深層的討論,而且不會被我的問題帶偏方向,非常精準地執行了每個步驟,對話的過程讓我獲益良多,看來這三個月的訓練相當嚴謹而紮實。不過最重要的是結論。這次的對談從冰山的表面開始,一開始是希望藉由解決問題,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,也更有效地使用課堂教學的時間。隨著問題層層遞進,對話的內容也緩緩來到冰山之下,最後發現癥結其實在於我所看重的價值是什麼。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,這樣的學生通常也有很強的自尊心,為了避免誤踩地雷,破壞班上和諧的學習氣氛,因此當這樣的問題發生時,我會設下停損點,若語義協商效果不彰,便不再採取行動。
在教學效果和和諧之間,我選擇了後者,以避開可能發生的衝撞。在實際生活中,溝通協商的過程往往都有難以避免的衝撞,因此我也習慣性地避開,改為直接取捨,你退或是我讓,都不會有什麼妨礙,這樣的淡然讓自己也過得自在,我以前一直如此認為。但原來為了維持這種奇妙平衡,我阻擋了自己的去路,也許錯過了更多的可能。真令人驚訝,不是嗎? 在看了梅克爾傳之後,又得出這樣的結論,讓我不得不深思。真心地感謝神,感謝Chonhan的coaching,此番發現,對我而言,意義重大。
要脫離這種看似和諧的舒適圈,面對衝撞,當下或許有掙扎與煎熬,但最終能得出更好的結果, 讓事情能做得更盡善盡美。在清晨禮拜時,聽到這幾句話,非常有感:
"你並不是因為以前只做<真正想做的事>才有如今的成就。是因為你就算不想做還是去做,如今才成功的。" (註一)該做之事未必都是想做之事, "就算沒有<想做的念頭和想法>,還是試著「做事」吧!持續去做就會產生<起初沒有的念頭>,也會留下些什麼。-會從什麼都沒有的「無」中創造出「有」。" (註二)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難,而開始很重要。
"越舒服就越難往上爬。因為要是<肉體>很舒服,相對地就很難做出「屬靈」的行為。越辛苦、越不舒服就越容易往上爬。因為就算<肉體>疲憊,還是會做出「屬靈」的行為" (註三)
在寫完這篇文的第二天清晨,神賜下了寶貴的話語,再次叮嚀,我真心感謝。
註一、註二:20211118清晨禮拜
註三:20211119清晨禮拜
留言
張貼留言